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高分研究生辅导团队
带您一起实现云南大学考研梦
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一对一咨询辅导答疑
每年报考云南大学本专业的考生中,半数以上都会选择购买我们的专业课资料或者报我们的一对一辅导班,考研结束后我们会选取专业课成绩拔尖的考生加入到我们的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辅导团队,并对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一本通资料进行更新,所以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复习一本通是多名高分研究生的成功经验的结晶,资料全部是干货,让专业课复习更科学更高效。针对基础较薄弱的考生我们有一对一辅导答疑服务,可以把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一本通(基础篇→强化篇→冲刺篇)和历年考研真题完整的讲解一遍。云南大学本专业的高分研究生授课。 价格:每课时300元,20课时起报。
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真题:
{真题介绍}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年份齐全,真题来源于学校研招办或来源于我们合作的本校研究生和老师,真实可靠!购买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复习一本通强化篇赠送此项。可具体咨询客服。 价格:59元。
如需咨询资料详情和报考答疑,欢迎加云南大学环境地质学专业考研咨询客服QQ:800179089。也可以通过淘宝店铺(学姐本校直发甄选店)进行咨询购买,本校直发,7天无理由退货。
一、我们认真负责的向每一位尊敬的考生承诺:
我们是真实的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高分研究生辅导团队,团队成员都是2019届考研的专业前几名,资料由云南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从云南大学直接发货,可以来云南大学当面交易。资料真实、权威、全面、可靠,别的家有的资料我们全都有,2019届高分研究生学姐学长的智慧、经验和心血的结晶。目前负责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资料的研究生团队多数也是考研时买了我们的资料,被录取后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资料最大的特点是能最真实的体现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导师的重点,同时确保内容最全面、重点最突出、复习最有针对性,别的家有的资料我们都有,很多家几百元的宝贝在我们这里只是赠品(赠品涉及本专业的本科课件、笔记、期末题、习题、期末复习题、名校历年真题等等.......)。
二、售后保障:
云南大学本专业的师兄师姐人都非常好,全程负责售后把关,云南大学本专业的资料考前至少更新2-3次,每次更新或者补充都会及时通知,免费包邮补寄,直至复试结束。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咨询客服QQ:800179089。
三、怎么辨别资料真假好坏(一定要看):
1.否是本校直接发货。2.是否可以来云南大学本专业的宿舍当面交易,如果不可以,推三阻四总能找出理由,百分百就是假的。3.是否支持七天无条件退换货,如果不支持必然是假的,而且维权困难。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四:多家比较,无条件退换货:
建议您挑选购买三家支持7天无条件退换货的资料,留下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一份资料,把其他2份退掉。老字号品牌,服务有保障,收货后对资料不满意,无条件支持退款。
对考生的承诺
1.资料一律从云南大学直接发货。2.真实云南大学本专业研究生高分团队。3.真实承诺,假一赔三。4.七天无理由退货。5.购物零风险。6.全程售后服务,更新免费补寄。
注:1.考研真题、模拟题、冲刺题、期末题由于页码少,无质量问题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2.对于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资料,退货收取成本费,每页0.15元,彩色胶装每本10元,订书机装订每本0.2元。
怎么辨别资料真假好坏(一定要看)
市面的资料很多,很多卖家随便购买拼凑一些往年的旧资料就进行大量转卖,导致真正的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高价值内部资料反而卖不出去,云南大学本专业的师兄师姐教大家怎么辨别假资料:1.否是本校直接发货,由于专业课资料的特殊性,只有本校的才是真实可靠的,买之前一定要问一下是不是云南大学本校发货,如果不是本校发货那么资料还能可靠吗?2.是否可以来云南大学本专业的宿舍当面交易,如果不可以,推三阻四总能找出理由,百分百就是假的。3.是否有一对一辅导服务,如果没有基本上就没有云南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团队。4.是否有云南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团队负责持续更新。5.资料是否与考研大纲完全相符,现在考研资料网上一大堆,很多卖家随便下载一些就冒充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的内部资料进行出售,问一下如果资料与考研大纲或者历年真题的方向和重点不一致是否可以全额退款,是否可以无条件退款。如果回答的不自信基本上资料肯定不可靠。6.如果您发现一份资料好多店铺都在同时卖,那您觉得这个资料来源是不是也太简单了呢?7.根据我们长期的观察,很多人冒充是云南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卖资料,90%的都是假的。云南大学的研究生要写论文、发表期刊文章,不可能天天泡在网上卖资料,如果有人说自己是研究生,那么找一些专业知识的题目问问他,自然很快辨别真假。
版权与投诉声明
最近发现很多人在校园贴小广告或者网上发帖进行倒卖文登教育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往年的复印版的资料,在非正规渠道购买资料的,我们不负责更新以及售后。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初试复习一本通为文登考研官方独家版权所有,为文登教育的独家内部资料,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其进行非法复印、篡改、抄录、传播、销售;一经发现,文登考研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当事人侵权责任;考生如发现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初试复习一本通存在盗版行为可随时向文登教育投诉举报,我们将予以奖励。打击盗版,支持正版,人人有责!
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复习一本通由云南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直接从云南大学发货,发货后可以从物流信息可以看到。真实、权威、可靠的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高价值内部资料,为您考研成功加把力!买云南大学838综合地理学考研资料当然只选云南大学本校发货的。
如需咨询资料详情和报考答疑,欢迎加云南大学环境地质学专业考研咨询客服QQ:800179089。也可以通过淘宝店铺(学姐本校直发甄选店)进行咨询购买,本校直发,7天无理由退货。
如需咨询资料详情和报考答疑,欢迎加云南大学环境地质学专业考研咨询客服QQ:800179089。
多年的传承,资料每年都由云南大学本专业刚刚考上的高分研究生更新整理。历年考研招生信息均由历届本专业的研究生整理,仅供参考。
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考试科目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
更多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备注:限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该专业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我校自主增设专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科(专业)”名称为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名称:“地理学”。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3 数学(三) 838 综合地理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
更多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3 数学三 838 综合地理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限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该专业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我校自主增设专 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 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科(专业)”名称为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名称: “地理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测试考生对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分析能力。 |
||
更多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研究方向 |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考试科目 | 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英语一 科目3 603高等数学 科目4 838综合地理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限本科及以上学历。
该专业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我校自主增设专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科(专业)”名称为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名称:“地理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03高等数学
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38综合地理学 测试考生对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分析能力。 |
||
更多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研究方向 |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3数学(自命题) 838综合地理学 或843地球科学概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综合地理学
一、考试内容: 测试考生对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分析能力。 二、试题结构 1.名词辨析题(16题中选做8题,每题5分,总分40分) 2.简答题(12题中选做6题,每题10分,总分60分) 3.论述题(4题中选做2题,每题25分, 总分50分) 843地球科学概论 一、考试内容: 测试考生对地质学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分析能力。 二、试题结构 1.名词辨析题(8题,每题5分,总分40分) 2.简答题(6题,每题10分,总分60分) 3.论述题(2题,每题25分, 总分50分) 备注: 1.限本科及以上学历。 2.该专业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我校自主增设专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科(专业)”名称为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名称:“地理学” |
||
更多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研究方向 | 01灾害地质 02地下水污染 03城市环境地质 |
||
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3数学(自命题) 838综合地理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 限本科及以上学历。 该专业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我校自主增设专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科(专业)”名称为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名称:“地理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03数学(自命题) 试题结构 计算题或证明题。 838综合地理学 试题结构 1.名词辨析题(16题中选做8题,每题5分,总分40分) 2.简答题(12题中选做6题,每题10分,总分60分) 3.论述题(4题中选做2题,每题25分, 总分50分) |
||
更多研究方向 | 0705Z1 ☆★环境地质学 0871-65033019
01(全日制)灾害地质 02(全日制)地下水污染 03(全日制)城市环境地质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303 数学(三) 科目4 838 综合地理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38 综合地理学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球的岩石组成、特征及成因 一、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二、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三、变质岩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成因 二、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 三、水流作用与河流、湖泊、沼泽地貌 四、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五、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六、冰川冻土作用与冰川冻土地貌 七、海洋作用与海岸地貌 第三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二、地质构造 1、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 2、褶皱构造 3、断裂构造 第二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热能和气温 一、地球的辐射平衡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蒸发和凝结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三、大气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全球环流 二、季风环流 三、局地环流 四、主要天气系统 1.气团和锋 2.气旋和反气旋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和分类 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三、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特点和成因 第三节 河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2、正常径流量 3、径流的变化 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水的运动 二、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 三、沼泽的成因 四、沼泽的分类 第五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形态 二、土壤物质组成 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 四、土壤剖面形态 第三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三、主要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 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 三、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态适应 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六节 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植物群落功能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节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的植被类型 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三、温带的植被类型 四、寒带的植被类型 五、隐域性植被 第八节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四、文化系统内部运动——文化整合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六、人地关系论 七、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人口、民族和文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转变 三、人口容量 四、人口分布 五、人口迁移 六、人口密度 七、民族 八、民俗 第二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三、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四、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 第四节 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的分布与环境 1、民族形式分布区 2、民族机能分布区 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 4、民俗与环境 二、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2、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 第七章 农业与工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的景观 1、农业发展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2、农业的景观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理 一、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八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 二、起源与发展 三、聚落景观 四、聚落地域结构 1、聚落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2、聚落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体系规模及等级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行为地理概念 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三、地理物象 四、物象评价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四、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 五、GIS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结构 二、矢量数据结构 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 二、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 四、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 一、数据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四、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五、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第六节 空间数据管理 一、数据库的概念 二、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四、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五、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节 空间分析 一、空间分析的概念 二、矢量、栅格基本空间分析方法 三、空间分布与点模式分析 四、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第八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元素 二、整体拟合法 三、局部拟合法 四、克里金法(含空间自相关分析) 五、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九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 二、WebGIS 三、3D GIS 四、GIS的可视化 五、GIS与数字地球 |
云南大学环境地质学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