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高分研究生辅导团队
带您一起实现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梦
历年真题详解
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考研真题:
{真题介绍}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年份齐全,真题来源于学校研招办或来源于我们合作的本校研究生和老师,真实可靠!价格:59元。
如需咨询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资料详情,请在淘宝app搜:学姐本校直发甄选店。
一、我们认真负责的向每一位尊敬的考生承诺:
我们是真实的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高分研究生辅导团队,团队成员都是2020届考研的专业前几名,资料由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从四川轻化工大学直接发货,可以来四川轻化工大学当面交易。资料真实、权威、全面、可靠,别的家有的资料我们全都有,2020届高分研究生学姐学长的智慧、经验和心血的结晶。目前负责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资料的研究生团队多数也是考研时买了我们的资料,被录取后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资料最大的特点是能最真实的体现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导师的重点,同时确保内容最全面、重点最突出、复习最有针对性,别的家有的资料我们都有,很多家几百元的宝贝在我们这里只是赠品(赠品涉及本专业的本科课件、笔记、期末题、习题、期末复习题、名校历年真题等等.......)。
二、售后保障:
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师兄师姐人都非常好,全程负责售后把关,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资料考前至少更新2-3次,每次更新或者补充都会及时通知,免费包邮补寄,直至复试结束。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考研客资料请淘宝app搜:学姐本校直发甄选店。
三、怎么辨别资料真假好坏(一定要看):
1.否是本校直接发货。2.是否可以来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宿舍当面交易,如果不可以,推三阻四总能找出理由,百分百就是假的。3.是否支持七天无条件退换货,如果不支持必然是假的,而且维权困难。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四:多家比较,无条件退换货:
建议您挑选购买三家支持7天无条件退换货的资料,留下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一份资料,把其他2份退掉。老字号品牌,服务有保障,收货后对资料不满意,无条件支持退款。
对考生的承诺
1.资料一律从四川轻化工大学直接发货。2.真实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研究生高分团队。3.七天无理由退货。4.全程售后服务,更新免费补寄。
资料定价与说明
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限时特价:59元。
怎么辨别资料真假好坏(一定要看)
市面的资料很多,很多卖家随便购买拼凑一些往年的旧资料就进行大量转卖,导致真正的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高价值内部资料反而卖不出去,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师兄师姐教大家怎么辨别假资料:1.否是本校直接发货,由于专业课资料的特殊性,只有本校的才是真实可靠的,买之前一定要问一下是不是四川轻化工大学本校发货,如果不是本校发货那么资料还能可靠吗?2.是否可以来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宿舍当面交易,如果不可以,推三阻四总能找出理由,百分百就是假的。3.是否有一对一辅导服务,如果没有基本上就没有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团队。4.是否有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团队负责持续更新。5.资料是否与考研大纲完全相符,现在考研资料网上一大堆,很多卖家随便下载一些就冒充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的内部资料进行出售,问一下如果资料与考研大纲或者历年真题的方向和重点不一致是否可以全额退款,是否可以无条件退款。如果回答的不自信基本上资料肯定不可靠。6.如果您发现一份资料好多店铺都在同时卖,那您觉得这个资料来源是不是也太简单了呢?7.根据我们长期的观察,很多人冒充是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卖资料,90%的都是假的。四川轻化工大学的研究生要写论文、发表期刊文章,不可能天天泡在网上卖资料,如果有人说自己是研究生,那么找一些专业知识的题目问问他,自然很快辨别真假。
版权与投诉声明
最近发现很多人在校园贴小广告或者网上发帖进行倒卖文登教育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往年的复印版的资料,在非正规渠道购买资料的,我们不负责更新以及售后。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考研真题为文登考研官方独家版权所有,为文登教育的独家内部资料,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其进行非法复印、篡改、抄录、传播、销售;一经发现,文登考研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当事人侵权责任;考生如发现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考研真题存在盗版行为可随时向文登教育投诉举报,我们将予以奖励。打击盗版,支持正版,人人有责!
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由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的研究生直接从四川轻化工大学发货,发货后可以从物流信息可以看到。真实、权威、可靠的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考研高价值内部资料,为您考研成功加把力!买四川轻化工大学815心理学基础考研资料当然只选四川轻化工大学本校发货的。
如需咨询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资料详情,请在淘宝app搜:学姐本校直发甄选店。。
多年的传承,资料每年都由四川轻化工大学本专业刚刚考上的高分研究生更新整理。历年考研招生信息均由历届本专业的研究生整理,仅供参考。
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333教育综合
815心理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参考书目: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 (第二版)。 考试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2.理解:心理学的界定;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熟悉(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 神经元的结构及其机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运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第三章 行为动力 1.熟悉(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奥苏伯尔对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3.运用: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熟悉(掌握):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感觉的含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错觉的含义;运动知觉的种类;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的基本环节;遗忘的规律;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 2.理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知觉的特性;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3.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掌握复习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章 情绪 1.熟悉(掌握):情绪的含义;情绪的分类 2.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3.运用:暴怒情绪的控制;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抑郁情绪的控制;自卑情绪的控制。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熟悉(掌握):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智商;创造力的内涵;发散思维的特性;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开发的原则。 2.理解:智力的二因素论;智力的群因素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3.运用:根据对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对学校教学教育提出建 议;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七章 人格 1.熟悉(掌握):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征;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人格的定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第九章 学习心理 1.熟悉(掌握):学习的含义和意义;布鲁姆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学习风格的含义、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正负强化与惩罚原则;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迈克尔的学习策略分类;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 3.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运用迁移规律原理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迁移效果;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并对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出建议;结合实际对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提出建议。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熟悉(掌握):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明 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学习准备的含义;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师的角色;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 3.运用: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并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技巧;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了解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熟悉(掌握):人际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的含义、从众、暗示、模仿的含义。 2.理解: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归因中的偏差;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3.运用: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或减少人际认知中的偏差;分析青少年模仿、暗示、从众心理;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分析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联系生活或工作实际,说明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熟悉(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3.运用:对于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处置方法或建议。 |
||
更多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333教育综合
815心理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参考书目: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 (第二版)。 考试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2.理解:心理学的界定;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熟悉(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 神经元的结构及其机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运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第三章 行为动力 1.熟悉(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奥苏伯尔对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3.运用: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熟悉(掌握):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感觉的含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错觉的含义;运动知觉的种类;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的基本环节;遗忘的规律;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 2.理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知觉的特性;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3.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掌握复习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章 情绪 1.熟悉(掌握):情绪的含义;情绪的分类 2.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3.运用:暴怒情绪的控制;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抑郁情绪的控制;自卑情绪的控制。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熟悉(掌握):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智商;创造力的内涵;发散思维的特性;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开发的原则。 2.理解:智力的二因素论;智力的群因素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3.运用:根据对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对学校教学教育提出建 议;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七章 人格 1.熟悉(掌握):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征;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人格的定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第九章 学习心理 1.熟悉(掌握):学习的含义和意义;布鲁姆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学习风格的含义、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正负强化与惩罚原则;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迈克尔的学习策略分类;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 3.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运用迁移规律原理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迁移效果;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并对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出建议;结合实际对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提出建议。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熟悉(掌握):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明 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学习准备的含义;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师的角色;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 3.运用: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并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技巧;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了解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熟悉(掌握):人际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的含义、从众、暗示、模仿的含义。 2.理解: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归因中的偏差;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3.运用: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或减少人际认知中的偏差;分析青少年模仿、暗示、从众心理;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分析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联系生活或工作实际,说明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熟悉(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3.运用:对于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处置方法或建议。 |
研究方向 |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_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_00 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 英语(二) ③ 333 教育综合 ④ 815 心理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参考书: 具体考试内容和参考书目详见外语学院网页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 教育综合 :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 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大纲参考书: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大纲参考书: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 8 月出版(第五版)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
||
更多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333教育综合
815心理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参考书目: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 (第二版)。 考试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2.理解:心理学的界定;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熟悉(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 神经元的结构及其机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运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第三章 行为动力 1.熟悉(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奥苏伯尔对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3.运用: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熟悉(掌握):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感觉的含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错觉的含义;运动知觉的种类;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的基本环节;遗忘的规律;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 2.理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知觉的特性;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3.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掌握复习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章 情绪 1.熟悉(掌握):情绪的含义;情绪的分类 2.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3.运用:暴怒情绪的控制;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抑郁情绪的控制;自卑情绪的控制。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熟悉(掌握):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智商;创造力的内涵;发散思维的特性;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开发的原则。 2.理解:智力的二因素论;智力的群因素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3.运用:根据对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对学校教学教育提出建 议;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七章 人格 1.熟悉(掌握):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征;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人格的定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第九章 学习心理 1.熟悉(掌握):学习的含义和意义;布鲁姆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学习风格的含义、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正负强化与惩罚原则;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迈克尔的学习策略分类;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 3.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运用迁移规律原理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迁移效果;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并对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出建议;结合实际对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提出建议。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熟悉(掌握):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明 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学习准备的含义;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师的角色;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 3.运用: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并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技巧;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了解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熟悉(掌握):人际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的含义、从众、暗示、模仿的含义。 2.理解: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归因中的偏差;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3.运用: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或减少人际认知中的偏差;分析青少年模仿、暗示、从众心理;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分析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联系生活或工作实际,说明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熟悉(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3.运用:对于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处置方法或建议。 |
研究方向 | ▲0451 教育(专业学位)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_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 英语二 ③ 333 教育综合 ④ 815 心理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 教育综合
参考书目: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 8 月出版(第五版)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
||
更多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333教育综合
815心理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参考书目: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 (第二版)。 考试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2.理解:心理学的界定;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熟悉(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 神经元的结构及其机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运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第三章 行为动力 1.熟悉(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奥苏伯尔对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3.运用: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熟悉(掌握):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感觉的含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错觉的含义;运动知觉的种类;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的基本环节;遗忘的规律;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 2.理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知觉的特性;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3.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掌握复习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章 情绪 1.熟悉(掌握):情绪的含义;情绪的分类 2.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3.运用:暴怒情绪的控制;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抑郁情绪的控制;自卑情绪的控制。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熟悉(掌握):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智商;创造力的内涵;发散思维的特性;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开发的原则。 2.理解:智力的二因素论;智力的群因素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3.运用:根据对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对学校教学教育提出建 议;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七章 人格 1.熟悉(掌握):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征;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人格的定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第九章 学习心理 1.熟悉(掌握):学习的含义和意义;布鲁姆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学习风格的含义、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正负强化与惩罚原则;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迈克尔的学习策略分类;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 3.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运用迁移规律原理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迁移效果;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并对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出建议;结合实际对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提出建议。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熟悉(掌握):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明 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学习准备的含义;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师的角色;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 3.运用: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并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技巧;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了解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熟悉(掌握):人际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的含义、从众、暗示、模仿的含义。 2.理解: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归因中的偏差;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3.运用: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或减少人际认知中的偏差;分析青少年模仿、暗示、从众心理;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分析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联系生活或工作实际,说明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熟悉(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3.运用:对于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处置方法或建议。 |
研究方向 |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_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 英语二 ③ 333 教育综合 ④ 815 心理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英语教学论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王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 教育综合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 8 月出版(第五版)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
||
更多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333教育综合
815心理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全日制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15 心理学基础 参考书目: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 (第二版)。 考试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2.理解:心理学的界定;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熟悉(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 神经元的结构及其机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运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第三章 行为动力 1.熟悉(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奥苏伯尔对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3.运用: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熟悉(掌握):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感觉的含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错觉的含义;运动知觉的种类;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的基本环节;遗忘的规律;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 2.理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知觉的特性;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3.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掌握复习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章 情绪 1.熟悉(掌握):情绪的含义;情绪的分类 2.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3.运用:暴怒情绪的控制;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抑郁情绪的控制;自卑情绪的控制。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熟悉(掌握):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智商;创造力的内涵;发散思维的特性;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开发的原则。 2.理解:智力的二因素论;智力的群因素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3.运用:根据对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对学校教学教育提出建 议;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七章 人格 1.熟悉(掌握):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征;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人格的定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熟悉(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第九章 学习心理 1.熟悉(掌握):学习的含义和意义;布鲁姆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学习风格的含义、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正负强化与惩罚原则;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迈克尔的学习策略分类;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 3.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运用迁移规律原理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迁移效果;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并对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出建议;结合实际对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提出建议。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熟悉(掌握):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明 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学习准备的含义;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师的角色;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 2.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 3.运用: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并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技巧;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了解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熟悉(掌握):人际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的含义、从众、暗示、模仿的含义。 2.理解: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归因中的偏差;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3.运用: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或减少人际认知中的偏差;分析青少年模仿、暗示、从众心理;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分析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联系生活或工作实际,说明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熟悉(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3.运用:对于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处置方法或建议。 |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