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10102中国哲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1马克 思主义哲学原理④811西方哲学史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中国哲学史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711马克 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试范围
(一)物质观
哲学的科学内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二)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为我之物)的关系。
(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四)认识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认识的本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五)历史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构成。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含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811西方哲学史
考试范围
(一)希腊罗马哲学
希腊罗马哲学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精神。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非斯学派,原子论学派,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幸福主义,斯多亚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
(二)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形成、发展和趋于没落的过程。基督教和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基督教和教父学。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特点、性质及内部斗争。神秘主义和异教哲学。
(三)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的性质和意义。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基本思想。新宗教改革运动——路德的“因信得救”、加尔文的“预定论”。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尼古拉的泛神论、布鲁诺的自然哲学。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培根的唯物论哲学,霍布斯的机械论哲学,洛克的经验论哲学,贝克莱的神秘论哲学,休谟的怀疑论哲学。
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莱布尼茨的唯心论哲学。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自然哲学。法国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说,狄德罗的生机论的唯物主义,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伦理观,霍尔巴赫的机械决定论。
(四)德国古典哲学
古典哲学的产生、地位及意义。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的考察。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主观主义和三条基本原理。谢林的同一哲学——客观主义和辩证观。黑格尔的思辩哲学——黑格尔体系的特点,精神现象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人是思维与存在的基础、人创造了神、人是道德的主体。
(五)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及意义。现代西方哲学与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意志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 |
更多研究方向 |
010102中国哲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1马克 思主义哲学原理④811西方哲学史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中国哲学史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711马克 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试范围
(一)物质观
哲学的科学内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二)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为我之物)的关系。
(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四)认识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认识的本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五)历史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构成。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含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811西方哲学史
考试范围
(一)希腊罗马哲学
希腊罗马哲学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精神。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非斯学派,原子论学派,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幸福主义,斯多亚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
(二)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形成、发展和趋于没落的过程。基督教和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基督教和教父学。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特点、性质及内部斗争。神秘主义和异教哲学。
(三)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的性质和意义。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基本思想。新宗教改革运动——路德的“因信得救”、加尔文的“预定论”。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尼古拉的泛神论、布鲁诺的自然哲学。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培根的唯物论哲学,霍布斯的机械论哲学,洛克的经验论哲学,贝克莱的神秘论哲学,休谟的怀疑论哲学。
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莱布尼茨的唯心论哲学。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自然哲学。法国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说,狄德罗的生机论的唯物主义,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伦理观,霍尔巴赫的机械决定论。
(四)德国古典哲学
古典哲学的产生、地位及意义。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的考察。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主观主义和三条基本原理。谢林的同一哲学——客观主义和辩证观。黑格尔的思辩哲学——黑格尔体系的特点,精神现象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人是思维与存在的基础、人创造了神、人是道德的主体。
(五)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及意义。现代西方哲学与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意志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