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28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045102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专业拟招收人数:5
研究方向名称:不区分研究方向
专业备注:学制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费23000元/生.学年。仅招收定向就业类别考生。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2 俄语 或 203日语 或 204英语(二)
333 教育综合
8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1、本科目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4部分内容。
2、请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关注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教育
2、教育者
3、受教育者
4、教育内容
5、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6、教育目的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8、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9、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0、我国的教育目的
11、教育制度
12、终身教育
(二)课程
13、课程
14、教学科目(或学科)
15、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
16、课程标准
17、教科书
18、学科课程
19、活动课程
20、课程设计
21、课程目标的分类及各类目标的陈述方式22、课程内容
23、课程内容的选择
24、课程内容的组织
25、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26、综合实践活动
27、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28、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29、研究性学习
30、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三)教学
31、教学的概念
32、教学的基本任务
33、古代、近代和当代主要的教学过程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34、教学过程的性质
35、传授/接受教学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36、问题/探究教学及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7、教学原则
38、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39、教学方法
4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41、教学组织形式
42、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43、教学评价
44、教学评价的种类
45、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46、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
2、学习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理论流派(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建构理论,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人本理论,认知理论)
4、知识及知识获得,知识建构,知识的理解,错误概念的转变,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5、技能的特点、类型和作用,技能的形成
6、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7、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及其培养
8、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品德不良的矫正
(二)重点内容
1、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维果茨基)
2、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
3、知识的类型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4、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5、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
6、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与分析
1、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给定的教育教学现象
2、对某些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行书面写作,并能体现出应有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评价改革提出建议和设想、并能体现出应有的解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国教育史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1、国学与乡学
2、“六艺”(二)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科举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4、书院的发展
5、孔子的教育思想
6、韩愈的教育思想
7、朱熹的教育思想(三)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8、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9、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10、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3、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14、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15、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1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五)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7、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18、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19、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20、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2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22、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四部分外国教育史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教育
1、古典时代的教育
2、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二)西欧中世纪教育
3、基督教教育
4、世俗教育
(三)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5、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6、新教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四)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发展
7、英国教育的发展
8、法国教育的发展
9、德国教育的发展
10、美国教育的发展
(五)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2、卢梭的教育思想
1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5、斯宾塞论教育
1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7、杜威的教育思想
18、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88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试大纲(2023年)
第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学姐推荐参考书
8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更多研究方向 |
028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045102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专业拟招收人数:5
研究方向名称:不区分研究方向
专业备注:学制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费23000元/生.学年。仅招收定向就业类别考生。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2 俄语 或 203日语 或 204英语(二)
333 教育综合
8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1、本科目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4部分内容。
2、请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关注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教育
2、教育者
3、受教育者
4、教育内容
5、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6、教育目的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8、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9、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0、我国的教育目的
11、教育制度
12、终身教育
(二)课程
13、课程
14、教学科目(或学科)
15、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
16、课程标准
17、教科书
18、学科课程
19、活动课程
20、课程设计
21、课程目标的分类及各类目标的陈述方式22、课程内容
23、课程内容的选择
24、课程内容的组织
25、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26、综合实践活动
27、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28、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29、研究性学习
30、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三)教学
31、教学的概念
32、教学的基本任务
33、古代、近代和当代主要的教学过程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34、教学过程的性质
35、传授/接受教学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36、问题/探究教学及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7、教学原则
38、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39、教学方法
4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41、教学组织形式
42、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43、教学评价
44、教学评价的种类
45、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46、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
2、学习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理论流派(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建构理论,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人本理论,认知理论)
4、知识及知识获得,知识建构,知识的理解,错误概念的转变,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5、技能的特点、类型和作用,技能的形成
6、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7、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及其培养
8、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品德不良的矫正
(二)重点内容
1、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维果茨基)
2、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
3、知识的类型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4、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5、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
6、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与分析
1、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给定的教育教学现象
2、对某些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行书面写作,并能体现出应有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评价改革提出建议和设想、并能体现出应有的解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国教育史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1、国学与乡学
2、“六艺”(二)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科举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4、书院的发展
5、孔子的教育思想
6、韩愈的教育思想
7、朱熹的教育思想(三)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8、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9、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10、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3、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14、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15、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1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五)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7、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18、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19、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20、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2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22、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四部分外国教育史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教育
1、古典时代的教育
2、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二)西欧中世纪教育
3、基督教教育
4、世俗教育
(三)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5、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6、新教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四)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发展
7、英国教育的发展
8、法国教育的发展
9、德国教育的发展
10、美国教育的发展
(五)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2、卢梭的教育思想
1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5、斯宾塞论教育
1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7、杜威的教育思想
18、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88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试大纲(2023年)
第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学姐推荐参考书
8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