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 (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历史学通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学姐推荐参考书:
333教育综合: 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14历史学基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第5版) 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第2版2020) 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吴于廑《世界史》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1)全日制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历史学通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814学姐推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1949》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4版)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
全日制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历史学通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考试范围(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四)世界近现代史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史 备注: 该专业部分招生计划与六盘水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展联合培养(全日制),有关联合培养说明可至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六盘水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官方网站获悉。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王道俊《教育学》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备注: 该专业部分招生计划与铜仁学院开展联合培养,有关联合培养说明可至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铜仁学院的官方网站获悉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史 一、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四)世界近现代史 二、试卷题型结构 论述题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1、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2、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四)世界近现代史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 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一、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二、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四)世界近现代史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4 英语二 333 教育综合 814 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026 历史学通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 教育综合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14 历史学专业基础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026历史学通识 备注:复试科目考试大纲请于复试前关注贵州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或各相关学院网站。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33教育综合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14历史学专业基础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
||
更多研究方向 | 045109学科教学(历 史)(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 综合④814历史学基础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历史学通识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4历史学基础
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克斯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
贵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