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主要考察中国古代从元至清(1840 年以前)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制度,各朝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中央王朝对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经略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24中国近现代史 涵盖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个历史时段 学姐推荐参考教材 622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824中国近现代史: 李侃《中国近代史》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2022)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第一部分:元代 第二部分:明代 第三部分:清代 824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双少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主要考察中国古代从元至清(1840年以前)的历史,要求考生掌握这三个王朝基本的历史脉络。 824中国近现代史 涵盖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个历史时段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双少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一、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 150分,元、明、清各部分考察内容在试卷中平均分配。 二、试卷题型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每个8分,共40分;简答题4个,每个15分,共60分;论述题或者材料分析题2个,每个25分,共50分。 824中国近现代史 一、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约50分;第二部分为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约60分;第三部分为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约40分。 二、试卷题型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简答题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不区分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202俄语 或203日语 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第一部分:元代 第二部分:明代 第三部分:清代 824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1民族文化史 02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或202俄语 或201英语一 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1民族文化史 02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或202俄语或201英语一 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范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民族文化史 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或203日语 或201英语一 ③622民族学概论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24中国近现代史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备注: 中央民族大学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不指定参考书目,不提供历年考题。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民族文化史 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1英语一 ③622民族学概论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中央民族大学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不指定参考书目,不提供历年考题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24中国近现代史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01民族文化史 02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或202俄语或201英语一 ③622民族学概论 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民族学概论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研究方法(下编) 824中国近现代史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研究方向 | 民族文化史 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或202俄语或201英语一 ③638民族学概论 ④823中国近代史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④824中国近现代史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22中国古代史(元明清)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元代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大一统 (一)蒙古的兴起与建国 (二)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三)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的政治 (一)忽必烈推行汉法 (二)民族政策 (三)宗教政策 (四)边疆治理 三、元朝的社会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 (四)中外关系 四、元末农民战争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灭亡 五、元代的文化 第二部分:明代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君主集权的强化 (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明朝中期的矛盾与改革 (一)内阁政治与宦官专权 (二)张居正改革 三、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品经济发展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五、明后期的矛盾尖锐与明朝的灭亡 (一)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二)满族建国 (三)明末矛盾与农民战争 第三部分:清代 一、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清军入关 (二)各地抗清斗争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三藩之乱 (二)统一台湾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疆域奠定 (一)反沙俄入侵 (二)平廓尔喀 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制度形成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五、清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清前期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康乾盛世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六、清朝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一)苗民起义 (二)白莲教起义 七、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一)天主教传播 (二)闭关政策 (三)鸦片危害 八、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史学、考据和文献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824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一、综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四)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六)辛亥革命后挽救共和的努力 (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一、综述 (一)1919-1949 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 (三)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的经过、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七)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考与实践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五)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罪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七)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二)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五)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一、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属性 (三)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三)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主义改造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 (二)1956-1966 年社会建设的成就 (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