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人口学专业2024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24
本院系招生人数:203
人口学专业招生人数:
专业代码:030302
研究方向 |
030302人口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及其构成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三)文化
三、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四、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五、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六、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二)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七、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二)社会分层
(三)社会流动
八、社区
(一)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三)城市化
九、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三)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十、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二)人口问题
(三)劳动就业问题
(四)贫困问题
(五)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
(六)性别问题
十一、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十二、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
十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二)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四)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五)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六)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二)社会冲突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四)符号互动论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
(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二)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四)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五)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
(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学史
一、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五)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六)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七)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一)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二)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与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人口学理论
一、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 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三) 人口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四)国内外人口学思潮的流变
二、生育制度
(一)生育与生育模式
(二)生育制度
(三)生育转变理论
三、死亡模式
(一)死亡及测量指标
(二)死亡分析
(三)死因分析与流行病转变理论
(四)人口转变
四、人口迁移分布
(一)人口迁移理论
(二)人口迁移转变假设
(三)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
五、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转变
(三)年龄结构与社会
六、性别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三)性别结构与社会
七、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
(二)婚姻理论
(三)家庭转变
(四)婚姻家庭转变与社会
八、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
(二)人口红利
(三)人口与经济关系理论
(四)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人口学方法
一、社会测量及指标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及要素
(二)社会测量的尺度
(三)社会测量的路径:概念化与操作化
(四)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五)复合测量与指标设计:指数与量表
二、抽样原理与方法
(一)抽样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三)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四)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量资料分析与社会统计之间关系
(二)定量资料的性质与分析目标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四)定量资料分析的策略及方法选择
(五)社会统计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六)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及重要原理
(七)社会统计学的基本体系: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
(八)单变量统计分析
(九)双变量统计分析
(十)多变量统计分析
四、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人口调查的基本问题
(二)人口经常调查统计
(三)人口抽样调查
(四)人口调查资料的整理
(五)人口统计资料的估计推算
(六)人口数据评价与调整
五、人口统计学基本方法
(一)人口统计指标的分类和计算原则
(二)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统计
(三)性别构成统计
(四)年龄构成统计
(五)生育度量与分析
(六)死亡度量与分析
(七)人口迁移统计
(八)婚姻状况统计
(九)标准化系数
(十)生命表的编制
(十一)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
(十二)人口再生产指标
六、统计模型
(一)线性回归模型
(二)分类数据的统计模型
(二)生存分析(事件史分析)
七、混合研究方法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302人口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及其构成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三)文化
三、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四、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五、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六、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二)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七、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二)社会分层
(三)社会流动
八、社区
(一)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三)城市化
九、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三)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十、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二)人口问题
(三)劳动就业问题
(四)贫困问题
(五)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
(六)性别问题
十一、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十二、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
十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二)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四)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五)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六)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二)社会冲突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四)符号互动论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
(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二)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四)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五)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
(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学史
一、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五)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六)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七)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一)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二)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与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人口学理论
一、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 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三) 人口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四)国内外人口学思潮的流变
二、生育制度
(一)生育与生育模式
(二)生育制度
(三)生育转变理论
三、死亡模式
(一)死亡及测量指标
(二)死亡分析
(三)死因分析与流行病转变理论
(四)人口转变
四、人口迁移分布
(一)人口迁移理论
(二)人口迁移转变假设
(三)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
五、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转变
(三)年龄结构与社会
六、性别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三)性别结构与社会
七、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
(二)婚姻理论
(三)家庭转变
(四)婚姻家庭转变与社会
八、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
(二)人口红利
(三)人口与经济关系理论
(四)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人口学方法
一、社会测量及指标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及要素
(二)社会测量的尺度
(三)社会测量的路径:概念化与操作化
(四)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五)复合测量与指标设计:指数与量表
二、抽样原理与方法
(一)抽样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三)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四)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量资料分析与社会统计之间关系
(二)定量资料的性质与分析目标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四)定量资料分析的策略及方法选择
(五)社会统计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六)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及重要原理
(七)社会统计学的基本体系: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
(八)单变量统计分析
(九)双变量统计分析
(十)多变量统计分析
四、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人口调查的基本问题
(二)人口经常调查统计
(三)人口抽样调查
(四)人口调查资料的整理
(五)人口统计资料的估计推算
(六)人口数据评价与调整
五、人口统计学基本方法
(一)人口统计指标的分类和计算原则
(二)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统计
(三)性别构成统计
(四)年龄构成统计
(五)生育度量与分析
(六)死亡度量与分析
(七)人口迁移统计
(八)婚姻状况统计
(九)标准化系数
(十)生命表的编制
(十一)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
(十二)人口再生产指标
六、统计模型
(一)线性回归模型
(二)分类数据的统计模型
(二)生存分析(事件史分析)
七、混合研究方法 |
中央民族大学人口学专业2023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23
本院系招生人数:0
人口学专业招生人数:
专业代码:030302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7社会学通论
涵盖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史等学科基础课程。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302人口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及其构成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三)文化
三、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四、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五、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六、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二)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七、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二)社会分层
(三)社会流动
八、社区
(一)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三)城市化
九、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三)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十、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二)人口问题
(三)劳动就业问题
(四)贫困问题
(五)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
(六)性别问题
十一、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十二、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
十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二)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四)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五)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六)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二)社会冲突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四)符号互动论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
(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二)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四)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五)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
(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学史
一、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五)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六)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七)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一)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二)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与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人口学理论
一、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 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三) 人口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四)国内外人口学思潮的流变
二、生育制度
(一)生育与生育模式
(二)生育制度
(三)生育转变理论
三、死亡模式
(一)死亡及测量指标
(二)死亡分析
(三)死因分析与流行病转变理论
(四)人口转变
四、人口迁移分布
(一)人口迁移理论
(二)人口迁移转变假设
(三)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
五、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转变
(三)年龄结构与社会
六、性别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三)性别结构与社会
七、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
(二)婚姻理论
(三)家庭转变
(四)婚姻家庭转变与社会
八、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
(二)人口红利
(三)人口与经济关系理论
(四)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人口学方法
一、社会测量及指标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及要素
(二)社会测量的尺度
(三)社会测量的路径:概念化与操作化
(四)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五)复合测量与指标设计:指数与量表
二、抽样原理与方法
(一)抽样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三)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四)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量资料分析与社会统计之间关系
(二)定量资料的性质与分析目标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四)定量资料分析的策略及方法选择
(五)社会统计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六)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及重要原理
(七)社会统计学的基本体系: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
(八)单变量统计分析
(九)双变量统计分析
(十)多变量统计分析
四、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人口调查的基本问题
(二)人口经常调查统计
(三)人口抽样调查
(四)人口调查资料的整理
(五)人口统计资料的估计推算
(六)人口数据评价与调整
五、人口统计学基本方法
(一)人口统计指标的分类和计算原则
(二)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统计
(三)性别构成统计
(四)年龄构成统计
(五)生育度量与分析
(六)死亡度量与分析
(七)人口迁移统计
(八)婚姻状况统计
(九)标准化系数
(十)生命表的编制
(十一)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
(十二)人口再生产指标
六、统计模型
(一)线性回归模型
(二)分类数据的统计模型
(二)生存分析(事件史分析)
七、混合研究方法 |
中央民族大学人口学专业2022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22
本院系招生人数:0
人口学专业招生人数:
专业代码:030302
研究方向 |
030302人口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7社会学通论:
社会学通论考试涵盖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史等学科基础课程。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学史
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人口学理论与方法涵盖人口学概论、人口学原理、人口社会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一般方法与人口学研究独特方法。
第一部分:人口学理论
第二部分:人口学方法 |
更多研究方向 |
030302人口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617社会学通论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及其构成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三)文化
三、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四、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五、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六、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二)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七、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二)社会分层
(三)社会流动
八、社区
(一)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三)城市化
九、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三)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十、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二)人口问题
(三)劳动就业问题
(四)贫困问题
(五)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
(六)性别问题
十一、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十二、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
十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二)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四)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五)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六)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二)社会冲突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四)符号互动论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
(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二)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四)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五)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
(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学史
一、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五)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六)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七)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一)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二)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与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834人口学理论与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人口学理论
一、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 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三) 人口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四)国内外人口学思潮的流变
二、生育制度
(一)生育与生育模式
(二)生育制度
(三)生育转变理论
三、死亡模式
(一)死亡及测量指标
(二)死亡分析
(三)死因分析与流行病转变理论
(四)人口转变
四、人口迁移分布
(一)人口迁移理论
(二)人口迁移转变假设
(三)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
五、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转变
(三)年龄结构与社会
六、性别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三)性别结构与社会
七、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
(二)婚姻理论
(三)家庭转变
(四)婚姻家庭转变与社会
八、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
(二)人口红利
(三)人口与经济关系理论
(四)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人口学方法
一、社会测量及指标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及要素
(二)社会测量的尺度
(三)社会测量的路径:概念化与操作化
(四)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五)复合测量与指标设计:指数与量表
二、抽样原理与方法
(一)抽样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三)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四)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量资料分析与社会统计之间关系
(二)定量资料的性质与分析目标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四)定量资料分析的策略及方法选择
(五)社会统计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六)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及重要原理
(七)社会统计学的基本体系: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
(八)单变量统计分析
(九)双变量统计分析
(十)多变量统计分析
四、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人口调查的基本问题
(二)人口经常调查统计
(三)人口抽样调查
(四)人口调查资料的整理
(五)人口统计资料的估计推算
(六)人口数据评价与调整
五、人口统计学基本方法
(一)人口统计指标的分类和计算原则
(二)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统计
(三)性别构成统计
(四)年龄构成统计
(五)生育度量与分析
(六)死亡度量与分析
(七)人口迁移统计
(八)婚姻状况统计
(九)标准化系数
(十)生命表的编制
(十一)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
(十二)人口再生产指标
六、统计模型
(一)线性回归模型
(二)分类数据的统计模型
(二)生存分析(事件史分析)
七、混合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