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考试科目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0107 宗教学 0871-65035590
01(全日制)基督教研究 02(全日制)佛教研究 03(全日制)伊斯兰教研究 04(全日制)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科目4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0107 宗教学
01(全日制)基督教研究 02(全日制)佛教研究 03(全日制)伊斯兰教研究 04(全日制)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备注:限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原理和基本方法 811 综合专业理论 报考宗教学专业的考生需要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三、宗教观念 四、宗教经验 五、宗教行为 六、宗教体制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八、宗教与政治 九、宗教与道德 十、宗教与艺术 十一、宗教与科学 十二、宗教与哲学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十四、宗教的未来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四、世界宗教 五、当代宗教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二、宗教人类学 三、宗教社会学 四、宗教哲学 五、宗教文化学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0107 宗教学 0871-65035590
01(全日制)基督教研究 02(全日制)佛教研究 03(全日制)伊斯兰教研究 04(全日制)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限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全日制)基督教研究
02(全日制)佛教研究 03(全日制)伊斯兰教研究 04(全日制)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科目1 101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英语一 科目3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文化概论 ②中国通史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查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 二、物质 三、世界 四、实践 五、认识 六、真理和价值 七、社会及其基本机构 811综合专业理论 考查范围: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宗教学 宗教学原理 宗教史 宗教学研究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全日制)西南基督教研究
02(全日制)西南佛教研究 03(全日制)西南伊斯兰教研究 04(全日制)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文化概论 ②中国通史。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 一、参考书目 1.王家范:《大学中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名词解释,所占比例为20%; (二)材料题或简答题,所占比例为30%; (三)论述题,所占比例为50%。 中国文化概论 一、参考书目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名词解释,所占比例为20%; (二)材料题或简答题,所占比例为30%; (三)论述题,所占比例为50%。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考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原理和基本方法 2.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判断对误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811综合专业理论 1.考试内容: 包括A-哲学史基础理论、B-中国哲学、C-外国哲学、D-伦理学、E1-科学技术哲学、E2-科学技术哲学和F-宗教学 2.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A-哲学史基础理论 50分 B-中国哲学 100分 C-外国哲学 100分 D-伦理学 100分 E1-科学技术哲学 100分 E2-科学技术哲学 100分 F-宗教学 150分 备注:报考宗教学专业考生,本科目选作F部分,满分150分。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西南基督教研究 02西南佛教研究 03西南伊斯兰教研究 04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文化概论 ②中国通史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判断对误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811综合专业理论 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A-哲学史基础理论 50分 B-中国哲学 100分 C-外国哲学 100分 D-伦理学 100分 E1-科学技术哲学 100分 E2-科学技术哲学 100分 F-宗教学 150分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西南基督教研究 02西南佛教研究 03西南伊斯兰教研究 04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文化概论 ②中国通史。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西南基督宗教研究 02西南佛教研究 03西南伊斯兰研究 04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时将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差额比例120%左右)复试,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以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主干课。 各专业的复试方式、科目、复试成绩所占权重,复试差额比例等由各院系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届时将公布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上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文化概论②中国通史 加试科目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 2、赵家祥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010107宗教学 811综合专业理论: 1、吕大吉著,《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02西南佛教研究 03西南伊斯兰研究 04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 |
||
考试科目 | 科目1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2 201 英语一 科目3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科目4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云南大学将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差额比例120%左右)复试,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以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主干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 各专业复试的方式、科目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等细则请登录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 2、赵家祥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1、吕大吉著,《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加试科目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02西南佛教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民族概论 ②民族学概论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3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 2、赵家祥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1、吕大吉著,《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研究方向 | 01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02西南佛教研究 |
||
考试科目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11 综合专业理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 2、赵家祥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综合专业理论: 1、吕大吉著,《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
||
更多研究方向 | 宗教学(010107)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科目3 662哲学原理
科目4 811综合专业理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62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廖申白:《伦理学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1综合专业理论 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西方哲学 1.《西方哲学史》编写组编著:《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姐推荐教材 811综合专业理论-宗教学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学 1.宗教学原理 一、宗教学概述 (一)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学习宗教学是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可以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基本原理;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一)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宗教观念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的涵义;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灵魂观念的演变;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二)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灵的种类;神灵世界的结构。 (三)神性观念 神性的涵义;天命观念;神迹观念。 四、宗教经验 (一)宗教经验的涵义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二)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三)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理论的引导;道德的净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行。 (四)宗教经验的实质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五、宗教行为 (一)巫术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巫术的种类;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宗教禁忌的起源;宗教禁忌的种类;宗教禁忌的功能。 (三)献祭与祈祷 献祭;祈祷;忏悔;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六、宗教体制 (一)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宗教组织的性质;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二)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三)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宗教修行的目的;宗教的主要修行法门;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四)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宗教礼仪的种类;宗教礼仪的功能。 七、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宗教与政治 (一)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二)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阶级的关系;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三)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四)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几种宗教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五)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九、宗教与道德 (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十、宗教与艺术 (一)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十一、宗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 (二)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哥白尼天文学说对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近代实验科学对无神论的意义;天体演化学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十二、宗教与哲学 (一)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二)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三)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灵魂不灭的问题;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关于神迹——超自然力的自由问题。 十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 (二)传统宗教的演变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新兴宗教的活跃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兴宗教的特点;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异端”与邪教现象。 (四)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宗教对立的原因;宗教对话的基础;宗教对话运动。 十四、宗教的未来 (一)关于“宗教永恒论”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宗教为社会必须论。 (二)关于“宗教消亡论”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2.宗教史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起源论 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论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利性。 (三)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三、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一)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巴比伦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社稷崇拜;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四)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早起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奥义书的宗教思想;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五)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六)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犹太教的影响。 (七)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主要斋醮科仪;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特点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产生的创建性;组织的独立性。 (二)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三)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佛陀的创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教团——僧伽;释迦牟尼的神格化;佛教的演变、发展与传播;佛教的典籍、制度和仪轨;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耶稣其人其事;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五、当代宗教 (一)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的观念与界定;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新兴宗教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宗教学研究 一、宗教学的形成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宗教学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宗教学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二、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创生性宗教;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三、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概况;宗教社会学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宗教社会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四、宗教哲学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文化学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
云南大学宗教学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