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笔试科目:
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参考书目: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 动力工程(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复试参考书: 一、《工程流体力学》 参考书: 刘向军编:《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年 孔珑编:《流体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工程燃烧学》 参考书: 韩昭仓主编:《燃料及燃烧》(第二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 汪军等编:《工程燃烧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 童正明等编著:《工程燃烧学》,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1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0403燃烧学 0404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 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全日制) 09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0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1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2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3 制冷技术(全日制) 14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5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6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7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18 能源系统优化(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复试总成绩满分为500分,其中专业水平考核满分200分,综合素质考核满分250分,外语水平考核满分为50分。 同等学力考试: 燃烧学 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流动、传热与传质
02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 03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04热工理论与技术 05热过程和热设备 06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07新能源技术及应用 08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09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 10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11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 12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3制冷技术 14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15人工环境与工程 16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17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 18能源系统优化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535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0403燃烧学 0404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一、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传热学部分:简答题约占13%,计算题约占37%; 热力学部分:简答题约占18%,计算分析题约占32%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 流动、传热及燃烧理论
02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03 热工理论与技术 04 热过程和热设备 05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06 新能源及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07 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08 热能动力装置及燃烧过程 09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10 非牛顿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1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2 制冷技术 13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14 人工环境与工程 15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535 专业综合 (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0403 燃烧学 或0404 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 流动、传热及燃烧理论 02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03 热工理论与技术 04 热过程和热设备 05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06 新能源及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07 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08 热能动力装置及燃烧过程 09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10 非牛顿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1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2 制冷技术 13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14 人工环境与工程 15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 流动、传热及燃烧理论 02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03 热工理论与技术 04 热过程和热设备 05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06 新能源及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07 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08 热能动力装置及燃烧过程 09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10 非牛顿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1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2 制冷技术 13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14 人工环境与工程 15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同等学力加试: 0403 燃烧学 0404 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01 流动、传热及燃烧理论 02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03 热工理论与技术 04 热过程和热设备 05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06 新能源及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07 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08 热能动力装置及燃烧过程 09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10 非牛顿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1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12 制冷技术 13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14 人工环境与工程 15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
||
考试科目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0403燃烧学 0404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_ 01流动、传热及燃烧理论 _ 02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_ 03热工理论与技术 _ 04热过程和热设备 _ 05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_ 06新能源及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_ 07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_ 08热能动力装置及燃烧过程 _ 09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_ 10非牛顿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_ 11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_ 12制冷技术 _ 13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_ 14人工环境与工程 _ 15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传热学 或871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工程流体力学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1.燃烧学 2.热工基础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研究方向 | _ 01流动、传热及燃烧理论 _ 02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 _ 03热工理论与技术 _ 04热过程和热设备 _ 05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 _ 06新能源及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_ 07动力机械设计、仿真与控制 _ 08热能动力装置及燃烧过程 _ 09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 _ 10非牛顿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_ 11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 _ 12制冷技术 _ 13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 _ 14人工环境与工程 _ 15流化床理论与应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传热学或871工程热力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专业综合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85802 动力工程
01 流动、传热与传质(全日制) 02 燃烧理论与高效清洁燃烧(全日制) 03 材料热物性与测试技术(全日制) 04 热工理论与技术(全日制) 05 热过程和热设备(全日制) 06 节能理论与节能设备(全日制) 07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08 储热与储冷(全日制) 09 化学储能及氢能(全日制) 10 储能材料(全日制) 11 热能动力装置及控制(全日制) 12 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全日制) 13 非牛顿流体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4 多相流理论与实验研究(全日制) 15 制冷技术(全日制) 16 气体分离技术及应用(全日制) 17 人工环境与工程(全日制) 18 流化床理论与应用(全日制) 19 热设备、热过程诊断及能效评估(全日制) 20 新型能源系统(全日制) 21 碳中和与低碳技术(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笔试科目:535 专业综合(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11 热工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
1.《传热学》 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第2版)(改编版)》, 冯妍卉,贾力,张欣欣,彭晓峰改编,Yunus A.Cengel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北京科技大学“传热传质学”课程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642.html 4.《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北京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硕)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