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1 林木遗传育种 02 森林培育学 03 森林保护学 04 森林经理学 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7 经济林 08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9 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1 林木遗传育种 02 森林培育学 03 森林保护学 04 森林经理学 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7 经济林 08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9 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8植物学或619高等数学④816林学概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f40林木育种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不指定参考书目,考试范围以考试大纲为准。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全日制
01 林木遗传育种 02 森林培育学 03 森林保护学 04 森林经理学 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7 经济林 08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9 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8植物学或619高等数学④816林学概论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f40林木育种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不指定参考书目,考试范围以本考试大纲为准。 619高等数学 (一) 函数、极限、连续 (二) 一元函数微分学 (三) 一元函数积分学 (四)常微分方程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二)林木遗传育种 (三)森林培育 (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五)森林保护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七)城市林业 (八)经济林 拟招生人数(含拟接收推免生人数) 82人,拟接收推免生人数20人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 (全日制)林木遗传育种
02 (全日制)森林培育 03 (全日制)森林保护学 04 (全日制)森林经理学 05 (全日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6 (全日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7 (全日制)经济林 08 (全日制)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9 (全日制)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或619高等数学(01-07方向) 617园林植物育种学(08方向)615林学概论(09方向) ④831遗传学(01方向) 821森林培育学(02方向) 818森林昆虫或819森林病理(03方向) 803测树学(04方向) 830野生动植物管理学(05方向) 827水土保持原理(06方向) 815经济林栽培学(07方向) 834园林植物学(08方向) 820生态旅游学(09方向)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01、02方向:f40林木育种学 03方向:f42森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04方向:f43森林经理学 05方向:f44保护生物学 06方向:f45林业生态工程 07方向:f40林木育种学 08方向:f39园林史 09方向:f46生态旅游管理 注: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森林遗传学 02林木遗传改良 03生物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或619高等数学 ④831遗传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或f41生物技术: f40林木育种学: 《林木育种学》,陈晓阳 沈熙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f41生物技术: 《林业生物技术》,谭晓风,张志毅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备注: 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植物学(第二版)》,曹慧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619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版(第三版少学时版) 831遗传学: 《遗传学》,易自立,中国农业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森林遗传学 02林木遗传改良 03生物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或619高等数学 ④831遗传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或f41生物技术 参考书: 《林木育种学》陈晓阳 沈熙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林业生物技术》谭晓风,张志毅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备注: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植物学(第二版)》,曹慧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619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版(第三版少学时版) 831遗传学 《遗传学》,易自立,中国农业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森林遗传学 02林木遗传改良 03生物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或619高等数学 ④831遗传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或f41生物技术 f40林木育种学: 《林木育种学》,陈晓阳 沈熙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f41生物技术: 《林业生物技术》,谭晓风,张志毅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备注: 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植物学(第二版)》,曹慧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619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版(第三版少学时版) 831遗传学: 《遗传学》,易自立,中国农业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森林遗传学 02林木遗传改良 03生物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或619高等数学 ④831遗传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或f41生物技术 参考书: f40林木育种学 《林木育种学》,陈晓阳 沈熙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f41生物技术 《林业生物技术》,谭晓风,张志毅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植物学(第二版)》,曹慧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619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版(第三版少学时版) 831遗传学 《遗传学》,易自立,中国农业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森林遗传学 02林木遗传改良 03生物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8林木育种学或f39生物技术 《果树栽培学总论》,河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研究方向 | 01森林遗传学 02林木遗传改良 03生物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f14林木育种学或f35生物技术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0700 林学 00 不区分 全日制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植物学 ④816林学概论"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40林木育种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618植物学
(一)绪论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对生产及林学的理论指导意义;植物学研究现状;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原生质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的类型与特点。 (三)植物组织 细胞分化、植物组织、维管组织、维管束;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四)根的形态和结构 根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生长与构造;根的次生生长与构造;侧根发生;根瘤和菌根。 (五) 茎的形态和结构 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生长与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构造;木材的构造。 (六)叶的形态与构造 叶的基本组成与功能;叶序;脉序;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片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七)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及类型 植物形态及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八)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组成;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雄蕊的类型;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类型;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传粉与受精;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发育;果实的类型;从果实区分子房位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 (九)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十)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化;被子植物主要科或常见科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及经济价值;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十一)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 物种基本概念;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及规范使用。 816林学概论 (一) 森林植被概论与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林分、森林资源的概念,了解森林的分类,掌握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了解森林的特征,认识和理解森林的多功能属性;了解森林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特征,熟悉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特征。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调节与生态对策;森林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森林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二)森林培育 掌握苗圃地选择的基本条件、苗圃改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掌握实生苗培育的作业方式、播种季节、种子催芽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关键技术措施;掌握播种方法和播种技术要点,掌握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和移植育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造林地类型和特点、领会森林立地概念、熟悉造林地与森林立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林种概念与区划的意义,认识人工造林的目标与关键技术环节。熟悉适地适树的概念、掌握适地适树的途径、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人工林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对林分的作用规律;掌握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了解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熟悉森林择伐、皆伐、渐伐3大主伐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混交林的含义、特点及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及人工幼林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封山育林的内容与实施的技术措施,熟悉低质低效林的概念,了解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改造的技术途径。理解“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 (三)测树学 掌握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测定、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角规测树。(四)森林经营与管理 熟悉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与任务;了解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与主要方法;掌握森林成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熟悉轮伐期与择伐周期的概念;了解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理解森林经营类型与模式,掌握近自然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正确认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了解森林收获调整的基本内容;理解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 (五)森林保护 森林健康经营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森林健康经营的常用技术措施及其特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基本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途径及常用方法;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规律,熟悉森林火灾预防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六)土壤与水土保持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式、滑坡、农林复合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的措施;熟悉水土保持林的功能;熟悉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掌握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七)城市林业 城市森林的概念,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作用;熟悉城市森林的分布及规划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森林在林地土壤、水分、树体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林 掌握经济林、经济林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熟悉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掌握提高经济林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技术措施;熟悉经济林整形修剪的原则、目的和方法;熟悉经济林木的开花结实的主要方式。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