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全日制 45 01 食品加工技术与品质控制 02 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 非全日制 15 01 食品加工技术与品质控制 02 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1 食品加工技术与品质控制 02 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 备注:拟招生35人其中推免生5人.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1 (全日制)食品加工技术与品质控制
02 (全日制)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 03 (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注: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1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02食品检测与标准化 03食品营养与安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夏文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备注: 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1.《机械设计》(第八版), 濮良贵、纪名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农业机械与设备》,宋建农,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马新明编,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9。 826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 阚建全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1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02食品检测与标准化 03食品营养与安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营养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参考书: 《食品工艺学》,汪志君,中国计量 备注: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李波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 《食品标准与法规》,艾志录、鲁茂林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食品卫生学》冯翠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食品分析》谢笔钧和何慧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826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1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02食品检测与标准化 03食品营养与安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营养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汪志君,中国计量 备注: 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26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1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02食品检测与标准化 03食品营养与安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营养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参考书: f32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826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研究方向 | 01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02食品检测与标准化 03食品营养与安全 |
||
考试科目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30食品营养学 |
||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 复试科目: f33食品工艺学 f33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 第一部分:程序设计(50分) 《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第二部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0分)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郭力平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08 第三部分:网络技术与应用(50分)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何小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06 830 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更多研究方向 | 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
00 不区分 全日制 50 00 不区分 非全日制 10 |
||
更多考试科目信息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26食品化学" |
||
更多复试科目参考书信息 | 复试科目
f32食品工艺学 |
||
更多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试由“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和“ 食品分析与检验”三部分组成。 (一)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1.1掌握食品细菌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2掌握食品病毒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1.3掌握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来源、途径、危害及控制方法; 2.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控制 2.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危害和控制措施 2.2 掌握农用化学物质残留的原因、影响因素、过量摄入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3 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成分、产生条件、危害和控制措施 3. 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控制 掌握食品主要物理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措施 4. 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4.1掌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类型 4.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3 掌握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措施 4.4 掌握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4.5 掌握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毒性成分和控制措施 5.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及其控制 5.1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1掌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配套法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 4.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过程控制方法(GAP, HACCP等) (三)食品分析与检验 食品分析与检验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掌握采样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2、掌握样品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溶剂提取法、层析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有机物破坏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特点。 3.水分的分析与检验: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 4.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油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罗兹-哥特里法测定乳品中脂肪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原理和定性定量依据。 6.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7.维生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荧光法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掌握抗坏血酸2,6-二氯靛酚滴定法、荧光法、比色法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 8.矿质元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测定矿物元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9.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的仪器测定原理;掌握发色剂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10.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与检验: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方法特点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1.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与检验:了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测定原理和主要方法。 826食品化学 1.水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分吸着等温线,水分活度及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非酶褐变,一些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的化学性质、功能性和生理作用等。 3.脂类:食品中脂类的分类、理化性质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油脂加工化学等。 4.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变性,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及对色香味的影响,食品蛋白质原料特性及新型蛋白质开发。 5.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常用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食物中的矿质元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性及安全性等。 6.酶: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作用,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等。 7.色素和着色剂:食品中原有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8.食品风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和风味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性和形成途径等。 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常用非天然的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10.食品中有害成分:食品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有害成分的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素种类、理化性及有害性,加工及贮藏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硕)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